以和为贵PPT课件是为八年级课文《以和为贵》制作的一套PPT教学课件,该课件包含了丰富的课文相关知识内容,完全与课文同步,可以直接拿来进行教学使用,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效率,小编也附赠了教学设计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本站下载吧!

以和为贵PPT课件预览








以和为贵教学设计
【活动目标】
1.搜集“和为贵”这方面的事例,探寻“和为贵”的真谛。
2.利用工具书和网络,理解 “和”与“同”的区别。探究“和而不同”在当下的意义。
3.通过开展这次活动,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培养学生“和”的理念和能力,提高“和”的意识和认识,达到“和谐”的目的。
【活动准备】
1.学生阅读教材“以和为贵”部分,理解相关的知识。
2.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收集中国“和为贵”知识:探“和”之义;有关“和”成语、俗语;“和”相关故事;“和”文化的内涵;倡导以“和为贵”。
3.教师充分利用各种音像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。
【学情分析】
和谐是现今社会倡导的一大主题,社会有了和谐才能稳步发展。
社会的和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,从小事做起。作为八年级学生对“和”的涵义有一定理解,但真正运用起来他们还没有学会用“和”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。
因此,我创设情境,通过讲“和”故事,引导学生探究“和”之义,理解“和”多样化的思想内涵,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,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入手,让学生体验和谐的重要性,学会在坚持原则、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谅解和宽容他人的处事方法。
【第一课时】 指导搜集材料
一、布置活动安排: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、要求。
二、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、网络、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“和为贵”的相关材料。
三、学生分组,选定负责人,制定活动计划,安排课外活动时间。
四、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,协调人员安排、落实责任。
【第二课时】 活动过程
一、创境导入
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、和衷共济、和颜悦色、和蔼可亲、和气生财、和和美美、琴瑟和谐、家和万事兴、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。同学们发现没有,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“和”字,“和”到底是什么?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?“和”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?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,谈谈“以和为贵”!
二、出示学习目标见多媒体
三、开展活动
活动一:讲“和”故事
1.“和”故事接力赛
教师先引入故事,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。
师:《罗威饲犊》
汉代有个人叫罗威,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,他和邻居交涉,邻居不予理睬。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,而是想,问题的焦点在牛,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。于是,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,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。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,就大嚼特嚼起来,吃饱了就睡觉,再也不去吃庄稼了。邻居每天起来,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,颇感纳闷,经观察,知是罗威所为,顿觉愧疚,从此对牛严加看管。“罗威饲犊”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。
师:老师讲的故事就是《罗威饲犊》,那我们“下一棒”谁来讲呢?
生:《司马徽让猪》
司马徽(人称水镜先生)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。有一次,邻居走失了一头猪,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,就误认为是他家的。司马徽并不争辩,说:“是你的你就拿去。”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。过了几天,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,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。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,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,还赞扬他懂道理、知错能改。邻居听了十分感动。
生:《六尺巷的故事》具体故事内容见多媒体
生:《于令仪宽偷》具体故事内容见多媒体
小结: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“和”的故事,和善、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。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,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:一个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另一个就是“君子和而不同”。在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关系上,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,“以和为贵”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。“君子和而不同”正是对“和”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。
活动二:探“和”之义
1.孔子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。其中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,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,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。“和而不同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。利用工具书和网络,理解讨论“和”与“同”有什么区别。古人论述“和而不同”的思路是怎样的?“和而不同”在当下有什么意义?
【交流点拨】“子曰: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意思是说: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;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。和是互 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;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。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,和是矛盾的统一,同是绝对的同一。
2.“和”的内涵是丰富的,古代经典 中对“和”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,自行搜集,适当补充,理解“和”多样化的思想内涵,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“和”的含义。
3.各组讨论、交流、相互补充。班长 、语文课代表整理各人发言,汇总后放入本次综合性学习档案。
从哲学意义上讲,“和”是和谐,是统一,“同”是相同,是一致;“和”是抽象的,内在的,“同”是具体的,外在的。“和而不同”,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,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。那么,怎样才能达成“和”的局面呢?实际上,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——“不同”,也就是不强求一致,不重复别人。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,承认差异,包容差异,乃至尊重差异,才能化解矛盾,共存共荣。
4.由“和”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“和”文化。
明确:“和”文化也是和谐文化,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,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,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。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,才能创造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;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,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。
活动三:寻“和”之用
1.战国时有“将相和”的美谈,清朝康熙年间又有“六尺巷”的故事,“以和为贵”的故事层出不穷,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,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“和”的社会意义的理解。
明确:“和”的思想,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,解决各种纠纷,大到国家安全问题,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,林林总总,归结为一句俗语,即“和为贵”。“和”在生活中是“和睦”“和气”等义,不管是“将相和”,还是“六尺巷”,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。
2.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,不可避免会有观点的交锋。相持不下时,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,最后不欢而散。思考如何从“和而不同”“和为贵”的思想中汲取智慧,全班合作,制订几条“班级议事规则”。在教师指导下,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,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后,大家以“和而不同”为理念,一起讨论问题。互相启发 ,共同受益。
3.活动步骤:
(1)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,设置三个话题,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话题。
(2)通过报刊、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搜集并阅读与该话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及评论。仔细思考,形成自己的认识。
(3)小组内讨论、交流。观点一致的同学结成伙伴,共同整理资料,深入交流,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时事讨论会。被推荐的同学组成该话题的时事讨论组。另外推荐一名讨论会主持人。
(4)在班上举办时事讨论会。讨论会可分为三个时段,每个时段一个话题。由该话题组的时事讨论会成员及主持人共 同完成。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订的“议事规则”。
(5)讨论会期间,主持人可根据情况,随机邀请听众参与讨论。
(6)其他同学在旁听讨论会时要认真,并仔细观察讨论会成员的表现。选出你认为表现最佳的同学, 并说明选他的理由。
四、小结:
通过这次活动,你对中国文化中的“和”一定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!任选一个角度,写一篇作文,谈谈你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