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城子密州出猎ppt课件是根据《江城子密州出猎》一文制作的PPT教学课件,该课件包含作者简介、创作背景介绍、课文解释等内容,完全符合九年级语文教师的授课需求,可以下载之后直接用于教学使用,也可以做简单编辑和修改后再使用,使用该课件进行授课,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欧普园下载吧!

江城子密州出猎ppt课件预览






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
原文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,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为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
酒酣胸胆尚开张。鬓微霜,又何妨!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。
译文
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,左手牵着黄犬,右臂擎着苍鹰,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,穿着貂皮做的衣服,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。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,我要像孙权一样,亲自射杀猛虎。
我痛饮美酒,心胸开阔,胆气更为豪壮,(虽然)两鬓微微发白,(但)这又有何妨?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,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(一样信任我)呢?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,朝着西北瞄望,射向西夏军队。
注释
(1)江城子:词牌名。
(2)密州:今山东诸城。
(3)老夫:作者自称,时年三十八。
(4)聊:姑且,暂且。
(5)狂:豪情。
(6)左牵黄,右擎苍:左手牵着黄犬,右臂擎着苍鹰,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。
(7)黄:黄犬。
(8)苍:苍鹰。
(9)锦帽貂裘:名词作动词使用,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。貂裘,身穿貂鼠皮衣。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。
(10)千骑卷平冈:形容马多尘土飞扬,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。
(11)千骑:上千个骑马的人,形容随从乘骑之多。
(12)倾城:全城的人都出来了。形容随观者之众。
(13)太守:指作者自己。
(14)看孙郎:孙郎,孙权。这里借以自喻。
(15)酒酣胸胆尚开张:极兴畅饮,胸怀开阔,胆气横生。
(16)尚:更。
(17)微霜:稍白。
(18)节:兵符,传达命令的符节。
(19)持节: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。
(20)云中:汉时郡名,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,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。
(21)会:定将。
(22)挽:拉。
(23)雕弓:弓背上有雕花的弓。(另解释为:天弓)
(24)满月:圆月。
(25)天狼:星名,又称犬星,旧说指侵掠,这里隐指西夏。《楚辞·九歌·东君》:“长矢兮射天狼。”《晋书·天文志》云:“狼一星在东井南,为野将,主侵掠。”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。
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,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
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,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
教学重点: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,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
教学难点: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,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
教学流程:
一、 苏轼其人(不作为导入看)
1、教师朗读林语堂《苏东坡传——序》
2、林语堂口中的苏东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?
二、 朗读指导
1、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《江城子-密州出猎》,标题中的“江城子”与“密州出猎”分别是什么?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知这首词表现什么内容?
2、自由朗读这首词,明确:谁要出猎?和谁出猎?场面如何?
3、圈划文中体现出猎场面浩大壮观的字词,在朗读中以重读的方式加深对场面的想象、感受。
重点感受:千、卷、倾城
4、补充材料:俞文豹在《历代诗余引吹剑录》谈到一个故事,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,有一幕士善歌,东坡因问曰: “我词何如柳七(即柳永)?”幕士对曰:“柳郎中词,只合十七八女郎,执红牙板,歌‘杨柳岸,晓风残 月’。学士词,须关西大汉、铜琵琶、铁棹板,唱‘大江东去’。”东坡为之绝倒。
5、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,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,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
三、 理解本词中的“狂”
1、朗读这首词,说说苏轼是在怎样的状态下出猎的?用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?
2、这首词中苏轼的“狂”体现在哪些方面?
形象狂
气概狂
3、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“狂”的字词,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
“亲射虎”“看孙郎”“西北望,射天狼”等
重点朗读下片
4、苏轼为何而“狂”?(“狂”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)
“老夫”“鬓微霜”“何日遣冯唐”“西北望,射天狼”
希望报效国家,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,报国无门,年华空老。
5、苏轼的“狂”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?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“狂”?
“鬓微霜,又何妨?”——不服老
“何日遣冯唐”——对朝廷满怀希望
“会”挽雕弓如满月——对未来的确信
强调:反复朗读下片,尤其是体会“射天狼”上扬的语调
确有悲壮之气,强调其中的“壮”
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、怀疑、逆境、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,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,是真正的豪放
6、朗读体会
四、 苏轼对于宋词
1、王灼《碧鸡漫志》:“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,偶尔作歌,指出向上一路,新天下耳目,弄笔者始知道自振。”
2、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
(1)扩大词的表现功能,开拓词境,创豪放派风格
(2)以诗为词,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,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。
(3)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,破除“诗尊词卑”的观念。
(4)不拘泥于曲调音律,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,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