归园田居ppt课件是根据语文课文《归园田居》中的第三首制作的PPT教学课件,该课件包含作者简介,创作背景,诗词解析等内容,完全可以被拿来直接进行授课使用,不仅缩减了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时间,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,通过该课件进行授课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这一课文,提高教学质量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欧普园下载吧!

归园田居ppt课件预览








归园田居创作背景
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,任官十三年,一直厌恶官场,向往田园。他在义熙元年(405年)四十一岁时,最后一次出仕,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。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。据《宋书·陶潜传》和萧统《陶渊明传》云,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。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,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。他气愤地说:“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!”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,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,谄上骄下,胡作非为,廉耻扫地。
一个正直的士人,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,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。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,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。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,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——归隐。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、身不由己的生活,终老田园。归来后,作《归园田居》诗一组。
归园田居作者介绍
陶渊明(365~427),东晋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一名潜,字元亮,私谥靖节。浔阳柴桑(治今江西九江)人。《晋书》《宋书》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。曾任江州祭酒、镇军参军、彭泽令等,后去职归隐,绝意仕途。长于诗文辞赋。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,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,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;
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、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,有较多哲理成分。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;语言质朴自然,而又颇为精练,具有独特风格。有《陶渊明集》。
归园田居(其三)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1、整体感知这首诗,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,作者生平、思想;
2、通过反复读诗,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,熟读成诵;
3、品味诗歌语言,体会诗的意境,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。
教学重点:熟读成诵,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教学难点: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,体会诗歌意境。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
教学方法:朗读法、自主合作探究法
教学课时:一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
1、请女生背《陋室铭》。
2、请男同学打开书读《爱莲说》。
3、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?
引导学生发现后,教师引导:借描写外界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,而且所表达的都是大致相同的一种精神诉求。一切景语,其实都是抒发人的内心,一切景语皆情语。陶渊明是这两篇文章作者的祖宗,他们都是追慕陶渊明才写出了《陋室铭》和《爱莲说》,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。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。而他后面很多学者受其影响,写出了很多风格和他相近的诗文,譬如说《爱莲说》,更别说《陋室铭》。但是在《爱莲说》中,作者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,作者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,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,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,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。
二、解读文本。
(过渡)《归园田居》总共有五首,今天我们学的是第三首。
1、初读感知:
①自由朗读
②指名个别读,并评价。
③再读,读出韵味。(提示: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,如果你的声音不能控制它,让它散散的,诗就读不好了,要调整两样东西:一是你的心跟陶渊明一起去;二是你的声音必须学会控制。)
④指名学生读,教师范读。
⑤疏通诗歌大意。
⑥齐读。(把解释忘掉,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,解释是拐杖,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,不要用解释来说,用他的诗句来说。)
2、探究文本:
问题1:诗人“晨兴夕归”的目的是不是为了“草稀豆苗盛”?
问题2:这首诗是不是刻画了一个辛勤的农夫的形象?
问题3:“但使愿无违”中的“愿”,你认为这个“愿”是指什么?
3、学习《归园田居》其一。
4、解题:
①归是什么意思?(回来)
②从哪里回来?(这首诗其实是陶渊明从官场归来。)
③回到哪里?(田园。)
④齐读课题
三、拓展迁移:
1、你是否欣赏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?陶渊明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?到底要不要学陶渊明?我们到底在他身上学到什么?
2、选题“一言心得”
①陶渊明与我何干?
②陶渊明与我同行。
要求:精诚、精炼、精彩
四、课堂总结
在你人生的道路上,“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天违。”你的本性要守着这南山下的草木和一亩方田,它是我们灵魂获得提高,呼吸清新空气的永恒表达。当我们疲备时,就打开《归去来兮》,就打开《饮酒》诗,就打开《归园田居》,就打开《桃花源记》,回到我们永恒的家园,呼吸那清新的氧气,再读一遍。
五、布置作业
背诵和默写《归田园居》(其三),朗读《归田园居》组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