荒岛余生ppt课件是根据七年级语文课文《荒岛余生》一文制作的PPT教学课件,该课件包含了作者简介、重点字词拼读及解释、课文分段解析等内容,完全符合七年级语文教师的授课需求,课件中包含了荒岛余生课文相关的大量知识和精美图片,让七年级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课文相关知识,还可以通过图片来加深知识记忆程度,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,需要的朋友赶紧来吧!

荒岛余生作者简介
作者笛福(Daniel Defoe, 1660~1731),英国作家。1660年生于伦敦一小工商业者家庭,1731年4月26日卒于莫尔福德。幼时只受过普通中等教育。早年曾经商,办工厂,后办报刊出版政治读物并参与党派政治斗争,长年奔走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各地了解舆论情况,因文字两次获罪,年近花甲其小说创作才进入盛期,第一部小说《鲁滨孙漂流记(又译作鲁宾逊漂流记,直译作鲁宾逊·克鲁索)》是代表作,也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。
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、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,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、道德和理想,发表后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读物。他还为这部小说写过两部续集,以及长篇小说《辛格顿船长》、《摩尔·弗兰德斯》、《雅克上校》、《富有的姘妇》(又名《罗克萨娜》),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缺乏《鲁宾孙飘流记》那样的独创性。除小说外,他还写有国内外旅行游记、人物传记及其他纪实性作品《聋哑仆人坎贝尔传》、《彼得大帝纪》、《新环球游记》、《不列颠全岛纪游》、《瘟疫年纪事》等,以及有关经商贸易的著作。
荒岛余生ppt课件预览








荒岛余生教学设计
一、概述
《荒岛余生》选自世界名著《鲁滨孙漂流记》。
《鲁滨孙漂流记》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传奇的人生故事,塑造了他坚毅顽强的冒险者形象。课文节选部分为鲁滨孙海上遇险,落难荒岛之时。这一部分没什么故事情节,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,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。
学习本文,了解鲁滨孙以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凡的创造力演绎生存神话的故事,能让学生从这一人物身上认识到生命的意义,汲取直面挫折的勇气,获得战胜困难的能量。
本文教学需要2课时。
二、教学目标分析
知识与技能:
1.了解《鲁滨孙漂流记》,认识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。
2.能迅速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。
3.能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过程与方法:
1.阅读《鲁滨孙漂流记》的故事梗概,了解故事情节,感受人物形象。
2.概括全文内容,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。
3.通过写作训练,提高写作能力。
情感态度价值观:
1.认识生命的意义。学会尊重生命,珍惜生命,热爱生活。
2.养成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的精神。
3.认识生活的心态比生活的条件重要、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高贵的道理。
三、学习者特征分析
1.初一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,对《鲁滨孙漂流记》这部作品不太了解。
2.他们思维活跃,好奇心强,鲁滨孙这类冒险家的故事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。
3.他们中的大部份人生活安逸,抗压能力低,遇到困难易退缩逃避。鲁滨孙直面挫折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力能给他们极大的鼓励。
四、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
1.提出问题,指导学生自主学习。
2.师生交流,共同探讨。
五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(一)课文导入
教师活动:
1.引言导入《鲁滨孙漂流记》,请学生简述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。
2.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,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。
学生活动:
1.简述自己对《鲁滨孙漂流记》这部文学名著的了解。
2.阅读相关资料,了解故事情节,感受人物形象。
设计意图:《荒岛余生》是《鲁滨孙漂流记》的节选片断,对整部书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大致了解是学习本课的基础。学生了解课文背景,便更能深入的认识鲁滨孙面对困境,努力求生,战胜自我的精神。
(二)整体感知
教师活动:
1.指导学生初读课文。
2.指导学生概述文章内容。
3.指导学生查明本文节选自《鲁滨孙漂流记》中的哪一部分,引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鲁滨孙28年的荒岛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,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解开这疑问。
学生活动:
1.自读课文。
2.概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3.查明本文节选自《鲁滨孙漂流记》中的哪一部分,思考这部分内容在鲁滨孙28年的荒岛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。
设计意图:1.具备归纳概括的能力,是语文学习中要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。本文篇幅较长,可练习速读;文章思路清晰,但没有明确概括全段或全文内容的中心句,正好以此为素材,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。
2.在学生了解《鲁滨孙漂流记》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,引导他们思考本文所述内容在鲁滨孙28年的荒岛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,正是为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当人身处逆境时,良好的心态、顽强的意志、勤勉实干的作风对于人的生存是多么重要的道理。当然,这时学生对这道理的认识是感性的、模糊的,随着后面的学习,他们的认识将逐渐清晰、深入。
第二课时
(三)细读品味
教师活动:
1.鼓励学生指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,引导他们细读品味,并相互交流想法。
2.提出问题,指导学生就问题细读相应语段,并释疑解惑。
问题分为四组:
一组:(探询鲁滨孙心态的变化。引导学生发现,人在面临困境时,都会沮丧、痛苦和绝望。但差别在于有人打倒了“绝望”,有人则被“绝望”打倒了。进而认识到生存的心态比生存的条件更重要,以此激励学生直面挫折,战胜困难。)
(1)面对逆境,鲁滨孙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
(2)如果鲁滨孙的心态不发生变化,他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吗?为什么。
(3)你认为鲁滨孙能够活下去,最重要的是靠什么?
二组:(考查鲁滨孙面临困境时的思考方式,引导学生学习他在困境中调整心态,鼓励自己的方法。)
(1)鲁滨孙能够活下去,他是怎样为自己找理由的?找到了哪些理由?
(2)鲁滨孙的思考方式有何特点,你从他的思考方式中得到了什么启示?
三组:(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,学会尊重生命、珍惜生命。并进一步认识到精神的生存比物质的生存更高贵,也更重要的道理)
(1)你认为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,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?
(2)鲁滨孙为什么一定要计算时间、保存书籍、写日记?你觉得有必要吗?
四组:(把握鲁滨孙的精神,学习他的精神)
在鲁滨孙的身上,你学到了什么?
学生活动:
1.指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,自读品味,与老师同学交流阅读了这些语段的想法。
2.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,细读相应语段,解答问题。
设计意图:在阅读中,各人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兴趣。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,引导他们对各自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考,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又能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思想碰撞的快乐。同时,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,围绕教学重点提出问题,引发思考,能将他们对作品内蕴的挖掘推向更深层次。
(四)写作训练
教师活动:设计写作训练题,指导学生写作。
(1)鲁滨孙的生活质量调查报告:人们总是在寻求更好的生活,这里既包括物质的,也包括精神的。请你对鲁滨孙的生活质量做个调查,写一则调查报告,并做出结论。
(2)生存大挑战:设想你也像鲁滨孙一样流落荒岛,你会想些什么,又会怎么做呢。发挥想象,写一篇短文。
(3)写一则人物评论,说说你对鲁滨孙的看法。
(4)我们现在的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生活富足,但自杀轻生的事件屡见报端。设想鲁滨孙知道了这些情况,他会作何感想?试着揣摩鲁滨孙的想法,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。
(5)有的同学感慨早出晚归,学习负担重,生活枯燥,爸妈唠叨,知心朋友少,不太满意现状。你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吗?学了这篇课文,写写你对自己生活的看法。
学生活动:选择一个题目,进行写作。
设计意图: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。